中北党建

组织建设 党建要闻 党群教育活动 党务学习 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

【评论观点】莫让“工作专班”成“必备解药”

当下,为了对付一些“急难险重”任务或阶段性工作时,很多地方往往都会选择成立一个临时的“工作专班”。很多时候,工作专班往往能够发挥集思广益、统筹兼顾、协调联动的效果。有问题可以当场协商,面对面沟通,工作的效率和实效确实可以提高不少。

但在实际工作中,一些单位为了“体现”自己对工作的重视,所有工作都要成立一个“工作专班”,专班成员则永远“换汤不换药”,甚至出现“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成为十多个不同专班成员”的荒唐场景,让人匪夷所思。

实际上,工作的推进没有固定模式,每种工作所面对的形式也复杂多样的,要依靠多种多样的举措,甚至需要“临场发挥”。如果将“工作专班”视为“必备解药”,无论什么工作都要“专班”化,那么工作就“八股”化了。而且,过分依赖工作专班也容易陷入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”的恶性循环,治标不治本,只能被动地追着问题来解决。这不仅干不好工作,反而会把工作异化为“辛辛苦苦的形式主义”。

不止如此,某些“工作专班”还容易演变为“工作转搬”,遇事只管“发号施令”,却从不参与具体工作,这种所谓的“专班”实际上只会阻碍工作推进,要予以取缔。

细细品之则不难发现,这背后的原因,其实就是干部作风不实。一方面害怕工作出问题担责任,成立专班方便“甩锅”;另一方面则是“形式主义”经过一番“伪装”后重新登场。无论哪一种,都必须引起警惕。

归根结底,“专班”只是手段,完成好工作才是核心。要根治“专班伺候”现象,笔者认为治本之策还是在于转作风。一方面,要以工作效果为导向。要旗帜鲜明地为真干事、干真事的干部鼓劲,让重形式轻落实的“演技派”干部没有市场,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真抓实干。另一方面,对各项工作的考核也要进一步规范。要合理设置考核评价指标,不把“成立工作专班”作为落实工作的“必要条件”,不以“材料齐否”定成败,不以“痕迹全否”轮英雄,要真正深入实地去看实效、听群众评价,让“成效为王”引领干部作风“由虚转实”。(云岭先锋网 赵磊)